作为南朝梁代的开国之君,中国史上第二长寿的皇帝,萧衍死后谥号武皇帝,其“武功”自不待言,而其“文德”也不遑多让
梁武帝引领当时的文坛,两子萧统、萧纲叱咤文坛,各领风骚他的《河中之水歌》使莫愁女走红千年,他的《江南弄》写活春景,被杨慎称赞“此词绝妙”!
舞春心,临岁腴众花杂色满上林,舒芳耀绿垂轻阴
连手蹀躞(xiè)舞春心舞春心,临岁腴
中人望,独踟蹰明人朱孟震有诗云:“玄武湖头春可怜
”而这首《江南弄》正是描写六朝时期玄武湖畔“春可怜”的代表作全诗可分成两个部分
“众花杂色满上林,舒芳耀绿垂轻阴”可看作第一部分,主要描写皇家园林的春景上林,指帝王苑囿,汉武帝时即有上林苑
此处狭义上是指玄武湖北岸的上林苑,广义上可指玄武湖以及分布在玄武湖周边的皇家苑囿,包括华林园、乐游苑、上林苑等当时江南的春天美到什么程度?梁武帝的“部下”丘迟在其脍炙人口的劝降信——《与陈伯之书》中写道:“阳春三月,江南草长,杂花生树,群莺乱飞
”江南的春天很美,而皇家苑囿的春景更美自“连手蹀躞舞春心”以下可看作第二部分
景美人醉春心动,桃花绿水间,人们手拉着手,节奏舒缓,翩翩起舞《南史·循吏传》记载,刘宋元嘉年间,江南一带,“凡百户之乡,士女昌逸,歌谣舞蹈,触处成群”
萧齐永明年间,“都邑之盛,士女昌逸,歌声舞节,袨服华妆”民间尚且如此,宫廷歌舞之盛自然可想而知了
《南史·梁武帝本纪》记载,武帝“制造礼乐,敦崇儒雅自江左以来,年逾二百,文物之盛,独美于兹”
岁腴者,指岁月的美好面对这春日美景,人们难免春心萌动,尽情歌舞
后宫之中等级森严,也分三六九等地位低下的“中人”(宫女)定然不能放弃服侍工作,一起“舞春心”,放飞心情,享受春日的美好
“中人望,独踟蹰”短短六个字,将宫女羡慕有加的表情、犹疑不前的心态和欲舞还休的纠结刻画得惟妙惟肖
此词绝妙!可以说,描写六朝都城建康(今南京)皇家苑囿春景的诗歌莫过于萧衍的《江南弄》
明人杨慎在《词品》卷一中评价道:“此词绝妙填词起于唐人,而六朝已滥觞矣
”杨慎为什么要称这首《江南弄》为词呢?其实,与词起源于隋唐燕乐的说法不同,文学史上有词源于《诗经》、源于乐府、源于唐教坊曲等说法梁武帝擅长“制造礼乐”,据《乐府杂录》记载:“梁天监十一年(512)冬,武帝改西曲,制《江南》《上云乐》十四曲
”《江南》共有七支曲子,其中《江南弄》是第一首汉魏以来的古诗,句法以四言、五言为主,梁武帝《江南弄》一改五言四句的整齐句式,以七言、三言结构成篇,创新地采取长短句相间的形式,变成“句读不葺”的杂言诗
“上为之,下效之”梁武帝《江南》七曲问世后,当时就有不少和作
例如,梁简文帝萧纲有《江南曲》《龙笛曲》《采莲曲》,萧梁声律学家沈约也跟着作了《赵瑟曲》《阳春曲》《朝云曲》等四曲这些和作是在遵循原有曲调、韵律的基础上产生的,这与后世依曲调填词的情形相类似
在北宋时期,长短句是词的本名因此,梁武帝的《江南弄》被研究词的人认为是诗体向词体转变的一个标志,是词起源于六朝时期的一个例证,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
时物芳衍玄武湖畔一直是南朝皇家举行上巳节修禊活动的主要场所
上巳节是中国古代重要节日,俗称“三月三”《论语·先进》记载:“莫(暮)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
”每到“三月三”这一天,人们趁着天气转暖,换上春装走出家门,聚集水边洗濯去垢,在舞雩台上举行祓禊仪式消除不祥,享受春和景明、嬉游饮宴的美好时光“欣此暮春,和气载柔
咏彼舞雩,异世同流”正如王羲之在《兰亭诗二首》中所写,他和志趣相投的诗友开启的是上巳节度假模式,这一点他在《兰亭集序》中进一步进行了“确认”:“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(601579)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
”这次兰亭集会将修禊与诗会相结合,流觞曲水形式新颖,一觞一咏别开生面,赋予了上巳节新的内涵王羲之在兰亭的创意一经诞生就成为佳话,士人纷纷效仿
“自宋武爱文,文帝彬雅,秉文之德,孝武多才,英采云构”(南朝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》)南朝第一帝宋武帝也概莫能外
《水经注》曰:“旧乐游苑,宋元嘉十一年,以其地为曲水,武帝引流转酌赋诗”(南朝梁·萧统《昭明文选》)也许正是因为这里春光无限,宋武帝才将玄武湖畔选作上巳郊游和曲水流觞的理想地
南朝刘宋时期,开创山水诗派的谢灵运就曾奉诏到玄武湖畔参加“三月三”上巳节活动在一觞一咏间,他即兴创作了《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诗》,对皇家苑囿的春景赞赏有加:“矧(shěn,况且)乃暮春,时物芳衍
”他的描写言简意赅,角度独特,给人留足了想象空间到底鲜花繁盛到何种程度,才称得上“芳衍”?这需要慢慢体会
殊途同归,梁武帝和他一样,在诗中呈现出一派姹紫嫣红、百花争艳、芳香四溢的“上林”春色而这样的春天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敞开怀抱“舞春心”
胡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