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0日的午后,行知读书会迎来了一场充满哲思与温情的分享。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教授、复旦大学北欧中心研究员于海携新书《看见不可见社会》做客行知读书会,解读驱动社会运转的“不可见”的文化世界。

于海(左)做客行知读书会
人面对一个宇宙,却生活在无数个社会里。社会学到底是怎样的一门学科?
于海是复旦大学知名的社会学教授,一位始终关注生活、关注周遭、关注社会的学者。在撰写专业著作之余,他一直致力于将社会学知识通俗化、普及化,以提升大众的人文素养。他擅长以社会人的眼光,为社会而写作,为大众而著述。
人为什么会为了名分而拼尽全力?这可由“社会身份”得到解答。为什么毕业于名校的人做事不难?这可用“社会分层”来解释。同一个事物,给它好的名称,就能神化它;给它坏的名称,就能污名化它。这是“社会命名”的作用。为什么同一张卷子、同一个标准,“自主招生”选拔出来的都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?这是“社会戏法”的秘密。
于海在社会学名家阐述的基础上向前一步,以卓越的社会学想象力提炼出“不可见社会”一词,提醒读者是物理上看不见的部分如意义、观念、制度等决定了社会的运转,并予以系统论述,揭示了“不可见”的文化世界。
“社会当然是可见的,我们每天见到的人与组织,都有着很强的实在感。但社会尚有一大块不可见的部分藏于冰山之下。它们是人在与情境遭遇、与他人互动中创造出来的身份、分层、命名、戏法等,是由符号和意义构成的文化世界。它们并非现成的,而是不断生成和变化的;有时是不同力量博弈的合力及其运作机制,有时是超越日常的超验体验。如此种种,在物理上都不可见。”于海介绍,新书以“不可见社会”为名,既非标新立异,更非哗众取宠,归根结底,它源自社会学的创始传统。
马克斯·韦伯(Max Weber)说对行动的主观意义的理解和阐释,是社会学的核心,也是社会的本质。根据韦伯所论,社会的本质不是物,而是个人赋予行为的意义,是群体定义行为的观念,是社会规范行为的制度。意义、观念、制度都不是物理上可见的物,而是事,确切说是人事。人事是人在与情境遭遇和与人互动中创造出来的关系、价值、规矩、做法、契约、等级、信念、惯例、地位、身份、认同、冲突等。而赋予意义的行为也不是物理事件,而是社会事件。

《看见不可见的社会》书封
读书会现场,于海首先从“看不见的社会”这一核心概念切入,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社会案例,揭示了一眼看不穿的社会戏法。比如,人们是在不同的层次上竞争,最令人向往的地位只是少数人竞争游戏的对象。竞争不是挑出最能干的人,而是在自己的圈子里做末位淘汰。
在演讲过程中,于海巧妙地将理论探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,并广泛征引帕斯卡尔、亚当·斯密等思想家的经典论述。他强调,人不仅为温饱奋斗,更渴望被尊重、被认可,这种“虚荣”恰恰是社会性的体现。
活动最后,于海指出,人们讲故事为的是真相——讲出真相或掩盖真相。真相有相对容易看到的事实,更有不容易看到的事实的成因。悲剧主义叙事的力量,在于对精神创伤的反复体验,以激发我们对人类苦难的悲悯心;也在于对人性至深幽暗的反复体察,以激发我们对“人心惟危”的警觉心。
行知读书会由宝山区大场镇文化中心、阎华工作室、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主办。